(一種單轉輪單機型除濕機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除濕干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單轉輪單機型除濕機。
背景技術:
除濕機又稱為抽濕機、干燥機、除濕器,一般可分為民用除濕機和工業除濕機兩大類,屬于空調家庭中的一個部分。通常,常規除濕機由壓縮機、熱交換器、風扇、盛水器、機殼及控制器組成。
其工作原理是:由風扇將潮濕空氣抽入機內,通過熱交換器,此時空氣中的水分子冷凝成水珠,處理過后的干燥空氣排出機外,如此循環使室內濕度保持在適宜的相對濕度。
全球除濕機的主要產地集中在意大利、日本、中國等地,中國在全球除濕機市場中的地位日益顯著。特別是工業除濕機,應用在醫藥,醫院,電子,計算機,食品行業居多;家用除濕機在中國國內市場才剛剛起步,還沒有完全被中國的消費者認知。
現在市面上的除濕機結構復雜,除濕效果差,整機的避震效果差,能耗大,沒有自動檢測啟動功能,而且除濕滾輪結構復雜,體積大。
因此,現在市面上亟需一種能夠解決上述一個或者多個問題的單轉輪單機型除濕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一個或者多個問題,提供了一種單轉輪單機型除濕機。
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單轉輪單機型除濕機,所述除濕機包括具有上層和下層的除濕機外殼;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上,與室內相連通的進風口;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上,與室內相連通的第一出風口;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上,與室外空氣出風管相連通的第二出風口;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下層內,與所述進風口相連接的表冷器;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下層內,位于所述表冷器一側,為空氣運動提供動力的第一風機;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上層內,具有除濕通道和烘干通道,除濕通道一端與所述第一風機相連通,除濕通道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出風口相連通的滾輪除濕組件;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上層內,與所述除濕機外殼下層相連通的第二風機;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上層內,一端與所述第二風機相連通,另一端與所述滾輪除濕組件的烘干通道相連通的加熱器;以及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上,控制除濕機工作的電控箱;所述烘干通道出口處與所述第二出風口相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滾輪除濕組件包括用于連通所述除濕機外殼上層和下層,具有至少一個除濕孔和至少一個烘干孔的下安裝座;與所述下安裝座相對設置,且為對稱結構的上安裝座;設置在所述上安裝座和所述下安裝座之間,與所述上安裝座和所述下安裝座轉動連接的除濕滾輪;以及設置在所述除濕滾輪一側,與所述除濕滾輪相貼合,用于帶動所述除濕滾輪轉動的驅動裝置;所述上安裝座和所述下安裝座通過至少兩根連接桿固定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除濕滾輪一側的電機;與所述電機傳動連接,且與所述除濕滾輪相貼合的轉動輪。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下安裝座和所述上安裝座上分別設有一個烘干孔;所述下安裝座和所述上安裝座上分別設有兩個除濕孔。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風口上設有兩個與所述除濕孔相連通的排風孔。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表冷器下端設有的冷凝水收集槽;所述冷凝水收集槽底面上設有用于將冷凝水排出到所述除濕機外殼外的排水孔。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將除濕機外殼分為上層和下層,大大減小了平面占地面積,同時,其除濕滾輪采用在水平平面內轉動,且將體積減小,適用于小場地廠房進行除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一種單轉輪單機型除濕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一種單轉輪單機型除濕機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一種單轉輪單機型除濕機中滾輪除濕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一種單轉輪單機型除濕機中滾輪除濕組件的爆炸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一種單轉輪單機型除濕機中除濕滾輪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圖5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單轉輪單機型除濕機,所述除濕機包括具有上層和下層的除濕機外殼10;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上,與室內相連通的進風口11;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上,與室內相連通的第一出風口12;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上,與室外空氣出風管相連通的第二出風口13;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下層內,與所述進風口11相連接的表冷器20;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下層內,位于所述表冷器20一側,為空氣運動提供動力的第一風機30;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上層內,具有除濕通道和烘干通道,除濕通道一端與所述第一風機30相連通,除濕通道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出風口12相連通的滾輪除濕組件40;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上層內,與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下層相連通的第二風機50;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上層內,一端與所述第二風機50相連通,另一端與所述滾輪除濕組件40的烘干通道相連通的加熱器60;以及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上,控制除濕機工作的電控箱70;所述烘干通道出口處與所述第二出風口13相連接。
具體的,本方案在實施時,首先打開進風口11、第一出風口12和第二出風口13,然后控制第一風機30和第二風機50工作,將室內空氣吸入,使得空氣通過表冷器20,對空氣進行初步冷卻,同時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表冷器20表面溫度較低,熱空氣經過時,在其表面液化,形成液滴,通過冷水收集槽排出到除濕機外殼10外。
通過表冷器20的空氣被第一風機30吸入,最后通過第一風機30出口排出,將第一風機30排出的空氣送入到滾輪除濕組件40進行進一步除濕。需要說明的是,表冷器20與第一風機30之間沒有管道連接,通過表冷器20后的空氣并不是全部進入到了第一風機30內,部分空氣被與除濕機外殼10下層相連通的第二風機50吸入。
第一風機30的出口通過管道與滾輪除濕組件40的除濕孔42相連接,空氣通過滾輪除濕組件40進行進一步除濕后,通過上端蓋上的除濕孔42排出,上端蓋上的除濕孔42也通過管道與第一出風口12上的排氣孔相連通,將除濕完成的空氣排出。
同時為了對除濕滾輪45進行干燥,本方案還在除濕滾輪45一側設計了加熱器60,加熱器60將第二風機50吸入的空氣進行加熱,最后將加熱的空氣送入到滾輪除濕組件40的烘干孔43內,對除濕滾輪45進行干燥,穿過除濕滾輪45的熱空氣通過下安裝座41上的烘干孔43排出,需要說明的是下安裝座41上的安裝孔也通過管道與第二出風口13相連接,所以最后通過除濕滾輪45的熱空氣全部通過第二出風口13排出到室外。
需要說明的是,除濕轉輪45上端和下端中心位置處分別設有兩個旋轉軸49,所述上安裝座44和下安裝座41內分別設有與兩個旋轉軸相配合的安裝孔410,所述除濕轉輪45與上安裝座44和下安裝座41通過旋轉軸49和安裝孔410實現轉動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滾輪除濕組件40包括用于連通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上層和下層,具有至少一個除濕孔42和至少一個烘干孔43的下安裝座41;與所述下安裝座41相對設置,且為對稱結構的上安裝座44;設置在所述上安裝座44和所述下安裝座41之間,與所述上安裝座44和所述下安裝座41轉動連接的除濕滾輪45;以及設置在所述除濕滾輪45一側,與所述除濕滾輪45相貼合,用于帶動所述除濕滾輪45轉動的驅動裝置;所述上安裝座44和所述下安裝座41通過至少兩根連接桿46固定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除濕滾輪45一側的電機47;與所述電機47傳動連接,且與所述除濕滾輪45相貼合的轉動輪48。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下安裝座41和所述上安裝座44上分別設有一個烘干孔43;所述下安裝座41和所述上安裝座44上分別設有兩個除濕孔42。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風口12上設有兩個與所述除濕孔42相連通的排風孔(圖中未標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表冷器20下端設有的冷凝水收集槽21;所述冷凝水收集槽21底面上設有用于將冷凝水排出到所述除濕機外殼10外的排水孔22。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包括具有上層和下層的除濕機外殼10;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上,與室內相連通的進風口11;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上,與室內相連通的第一出風口12;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上,與室外空氣出風管相連通的第二出風口13;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下層內,與所述進風口11相連接的表冷器20;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下層內,位于所述表冷器20一側,為空氣運動提供動力的第一風機30;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上層內,具有除濕通道和烘干通道,除濕通道一端與所述第一風機30相連通,除濕通道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出風口12相連通的滾輪除濕組件40;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上層內,與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下層相連通的第二風機50;設置在所述除濕機外殼10上層內,一端與所述第二風機50相連通,另一端與所述滾輪除濕組件40的烘干通道相連通的加熱器60;所述烘干通道出口處與所述第二出風口13相連接。本方案將除濕機外殼10分為上層和下層,大大減小了平面占地面積,同時,其除濕滾輪45采用在水平平面內轉動,且將體積減小,適用于小場地廠房進行除濕。
應當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的應用不限于上述的舉例,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